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22年12月11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学院教师赴建川博物馆参观学习。
在建川博物馆,从一件件珍贵的历史藏品中,从讲解员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中,重温了中华民族的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复兴征程。英雄风骨不灭,民族气节弥坚。正是他们的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才换来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一幅图片定格一段如火岁月,一件文物讲述英雄的壮烈一生。研学实践最后全体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回忆入党初心。“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面对鲜红的党旗,全体党员教师高举右手,庄严宣誓,神情庄重、精神饱满,用坚毅的目光、洪亮的声音,诠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
本次参观建川博物馆让我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从开天辟地到武装斗争抗日救亡,从建国创业再到曲折前进、艰辛探索之路,最后迎来伟大转折、砥砺奋进的历史。通过此次研学实践活动,两院教师收获颇丰,以下节选部分教师代表学习感悟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关金铭:此次先后参观了“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中流砥柱馆”,馆内展出的抗日将领和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众多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让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感到无比的敬佩和自豪。其中,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东北抗联部分的展览,受到家乡红色文化的熏陶,对赵一曼烈士尤为敬仰,此次入川更是追随着赵一曼烈士的步伐,从她奋斗牺牲的哈尔滨来到她曾经成长生活的地方。此次参观活动还包括“重温入党誓词”的活动,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始终不忘党的教育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次参观不仅是针对于我们的一场思政课,更是在今后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的鲜活的教学资源,以红色文化来警示大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在新时代仍然要追随先辈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蔚菡:12月11日,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基础教学学院的老师一起游览了建川博物馆,主要参观了抗战系列的四个博物馆,而参观完这四个博物馆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我们现在看似普通日常生活的来之不易,那是无数革命志士用他们的鲜血和青春搭起了抗日战争通往胜利的桥梁,用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才取得了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正如毛主席所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祖辈们以宁死不屈的脊梁撑起了中国的一片天,而现在有部分年轻人却在这种“平凡”的幸福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精神意志出现了退化,甚至是“反骨”,而这更提醒了我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守正创新,铸魂育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德珍:历史的厚重,并不仅仅在于史料文物的厚重,更是翻阅之人心情的厚重。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的纤绳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递,勒进那些稚嫩的肩膀,拉动着历史的帆船不断向前。我有幸于2022年12月11日,跟随学院直属党支部到建川博物馆进行参观,让我们这群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得以有机会重温历史。随着参观的不断深入,那些曾经惊天动地的抗战,已经化为无声的图像,化为几行冰冷的文字,被定格在展览窗口之中,静静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重现着那段历史的恢弘与残忍。一遭走过,就仿佛经历了那一段艰苦的岁月。而那一面面还没来得及细看的血红的手印,静静地印在透明的玻璃幕墙上,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也正是这一双双手拼死反抗,力挽狂澜,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将日寇赶出了中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宁静和富足的生活。吾辈青年当担起历史的责任,担起时代的使命,为国家建设、为民族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有一份光自当发一份热。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时秀容:这已经是第4次到建川博物馆了,即使来过多次,但每一次走进展馆都会震撼,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此前3次是作为学生到这里参观学习,这一次是作为一名青年思政教师到建川博物馆参观学习,心境也是不同的,这一次想得更多的是我能在这里学到什么带到我的课堂上去,分享给同学们。这一次参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川军抗战馆这一个展馆,以前在历史书上了解的更多的是全国抗战的大局面,作为一名四川人、一名四川高校的思政教师,那么了解川军抗战的历史史实是十分重要的,正所谓无川不成军,在此前接触了一些川军抗战的故事,再进入到这个场馆当中,这种感觉就更加震撼了。根据统计,四川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共向正面战场输送了大约350万左右的兵力,战后的伤亡人数多达64万,在全国排第一。四川人民为抗战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永远铭记历史!